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谱系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田野调查(楚雄站)圆满结束

作者: 时间:2022-07-27 点击数:

2022年7月18日,由8797威尼斯老品牌苏毅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谱系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田野调查(楚雄站)工作圆满结束。本次田野调查是继“红河流域的起始点——大理巍山”田野调查之后,以云南省楚雄彝族的音乐文化为选点展开。苏毅苗教授带领张文、张菲菲、陈海韵等由其硕博研究生组成的调查团队一行四人,于2022年6月30日出发,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双柏县、姚安县、元谋县辖区内的彝族、傈僳族民间音乐进行实地考察。此次田野调查历时共计19天,访谈民间艺人和当地学者共计20余位,采录民歌30余首,史诗两部,器乐曲50余调。

苏毅苗教授继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跨界民族村落音乐文化现象选点调查》并圆满结项后,2021年再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谱系与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落地87978797威尼斯老品牌后,在校、院两级领导的支持下,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红河流域既是彝族分布的重要区域,又是中国西南地区对外连接的通道。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红河流域色彩丰富的民间音乐,具有多民族音乐文化立体交融的典型特质,拥有研究中华民族“一体多元”音乐文化的丰富素材。课题组在系统全面搜集整理红河流域彝族民歌文本与口述材料基础上,探索提炼彝族音乐的文化基因,将相关的音像、文本、图片和视频资料格式化处理,搭建“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数据库”,以期用现代数据管理方式保存彝族音乐文化资源,为相关学者研究提供田野素材,为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传承与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图1苏毅苗教授与民间艺人合影

第一站:楚雄市

本次田野第一站选定楚雄市,对为楚雄州非遗文化做出卓越贡献的邵平先生、民间艺人非明荣进行访谈。6月30日上午10点左右,课题组抵达楚雄州民族宗教委员会拜访邵平老师。邵平老师介绍了楚雄彝族民间音乐大致情况,并为课题组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提供建议和帮助。随后,课题组调研了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馆、楚雄彝族自治州非遗中心。18日下午18点,课题组抵达非明荣的个人工作室,工作室的墙上贴满非明荣早年各类比赛的获奖证明以及其与诸多名人的合影留念...非老师向课题组简要概述了双柏、姚安等地具体民歌分布情况、民间艺人信息,并同其余两位民间艺人展示了楚雄彝族左脚调,以及《查姆》和《梅葛》的部分音乐。

图2非明荣与肖芯萍展示左脚调

第二站:双柏县

课题组田野调查的第二站选定于双柏县,对该地民歌及叙事史诗《查姆》进行为期一周的田野调查。由于田野过程中双柏各地道路施工较多,双柏县民间艺人居住较为分散,故田野调查地点主要集中于双柏县彝族毕摩文化传习所,对十余位民间艺人传唱音乐进行采录。7月1日早上8点课题组从居住地驱车出发,蜿蜒盘旋在崇山之间,二十分钟后抵达彝族毕摩文化传习所。传习所建于半山腰上,视野开阔明朗,馆内留有一露天空坝,课题组在此对双柏彝族音乐进行调研。

图3施兰香和方慧香演唱《查姆》阿色调

从7月1日至7月7日,课题组共采集民歌20余首,史诗《查姆》不同的唱腔近10首,三弦调30余首,双柏彝学会施连会长协助课题组对采录资料进行翻译和校对。

图4 苏毅苗教授和双柏彝学会施连会长讨论彝语唱词翻译

此外,传习所毕正良老师带领课题组参观了“双柏彝族毕摩文化博物馆”,并详细介绍了楚雄州各地区彝族的乐器、女性服饰,双柏各时期毕摩的经书、服饰以及法器,双柏老虎苼、小豹子苼以及大锣苼等。

图5 双柏彝族毕摩文化博物馆部分展示

第三站:元谋县

双柏县田野调查完成后,课题组依据研究需求,将调查对象从彝族音乐扩展到傈僳族音乐,并于7月7日下午至7月8日,在元谋县对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贵琼(傈僳族)进行访谈。作为元谋傈僳族民歌的资深传唱者,李老师谈到: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歌者,从小在父亲的歌声中耳濡目染,成年后嫁入夫家,婆婆是当地专唱婚嫁的歌者,又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于她。因此,受到父辈影响的李老师极其热爱音乐并掌握了大量傈僳族民歌,本次课题组共采录傈僳族民歌10余首,并由李贵琼协助翻译校对傈僳语唱词。

图6李贵琼演唱傈僳族情歌

第四站:姚安县马游村

7月9日,课题组将本次田野调查最后一站选定于彝族《梅葛》的发源地——姚安县马游村。初到马游村,只见村落四面环山,房屋依山而建,村中妇女皆穿着彝族倮倮颇支系传统服饰,其中一位年迈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跨入其中一栋黄色房屋中,那便是本次课题组开展采录的地点——《梅葛》传习馆(即梅葛坊)。从7月9日至7月18日,课题组在此共对十余位民间艺人进行访谈和采录,共采集《梅葛》20余首,葫芦苼调约20调,并由郭晓炜老师协助对采录资料进行翻译和校对。

图7 自学翠和自呈和演唱《梅葛》的“等缘调”

图8 《梅葛》传习馆的学员在演唱

除了在梅葛坊对马游村民间艺人进行访谈和音乐采录外,课题组还前往彝族葫芦笙制作传承人郭自林家中学习如何制作、挑选葫芦苼,并且采录葫芦苼调近20首。

图9郭自林制作葫芦苼过程

本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谱系与数据库建设研究》田野调查历时19天,在诸多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的帮助下顺利完成。在访谈过程中,课题组不仅见证了红河流域多元的音乐文化,也深深被邵平、毕正良、施连和郭晓炜等长期工作在传统音乐整理与保护一线学者对家乡音乐文化的挚爱和坚定的信念所感染,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状况和传承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散在于红河流域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民族的古老记忆和珍贵的文化遗存。当代的民族音乐学者,应有自我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感,用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维系和保护这些文化,去延续民族传统的“河流”。

图10调查团队与民间艺人合影

撰稿:陈海韵

图片:张菲菲、张文

审稿:林林、苏毅苗

版权所有© 8797威尼斯老品牌(中国)官方网站-APP免费下载-欢迎您    滇ICP备05001258号